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项会经历2~3次评估。对评估方来说,结项评估会审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,可看可审的内容更多,所花费的时间更长。这样一来,接受评估的机构和社工自然会因准备评估而花一番功夫。
什么是评估?评估到底要干什么?有人对此看法不一:
1、评估是接受他方对项目的评价和检测,检验项目做得好不好。
2、评估就是做好充分准备,向他方论证执行的项目做得好。
这两种观点都支持评估的有效执行。不同的是,第一种是被动接受评估的思维,主要依靠评估的规范让项目能“通过”评估。
而第二种则是主动展现项目做得好,哪里做得好,以及为什么做得好。往往第二种思维能在众多项目中出彩。
用主动思维准备评估的秘诀是,在评估阶段一以贯之地展现项目的成绩。不少社工会埋头做事,却不会抬头看看项目会做成什么样。会夸项目,这也是个技术活。
一、好的报告是明着夸项目
为了理清报告思维,避免写出五花八门的报告,评估方一般会有框架让执行机构进行填写,其逻辑是项目的背景(起源)、经过(执行方法)、结果(完成情况、成效、社会效益/影响、延续性等)。
它不仅仅是提交给评估方的一份文书,也是执行机构自我总结和梳理,这里每个部分可能出现评审感兴趣和有疑问的点。
在写项目的结果时,每个环节都可以展现项目成绩,对项目的“夸赞”一定要具体,并有理有据。比如,有的项目是超额完成,如果在达标情况中只写出“活动按项目目标达成”,则显得过于谦虚,有谁知道这是超额完成啊?换成“完成率120%”或“超额完成20%”,不是在基于事实的情况下夸项目超额完成吗? 报告除了自我总结,是要呈现给对不了解项目的人看,切记写报告时大赞成绩,越写越空。
每一条结论和成绩都需要有依据支撑,常用“提高了XXX意识”、“增强了XXX能力”,如果没有凭据,评审会产生疑问,这些结论是怎么得来的,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坑。
如果在结论后加上调查或者测试结果数据统计,更能让人觉得有说服力、逻辑清晰,体现机构注重成效的监测。 有人认为虽然评审现场根本没有时间将报告看完,并仔细琢磨,但这是评估方会存档的文件,在评估现场前后细阅不是没有可能。其次,报告越清晰明了,越能帮助准备评估汇报的PPT。 报告里虽然藏满夸赞,但每个项目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和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。也不必藏着掖着,主动在报告的“总结反思”或“经验建议”中反映,体现出社工对于这个项目领域的整体思考,巧妙化解由评审方在现场发现问题的尴尬。
二、好的项目项目档案“暗里”赞项目
报告只是评估的第一步,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评估就一定有好成绩。评估方对项目整体的认识,不仅来源于一份报告,更重要的是查看能够呈现项目效果及过程的资料档案。
档案做得好,代表着对项目的细心梳理。
首先是档案目录的脉络清晰。让评估方快速找资料的方法莫过于资料首页有索引清单,它和报告不一样,没有模版和框架,但是它应与项目书的脉络结构一致。
比如,项目目标下有四个子目标,每个子目标下置不同的子活动,那么活动的资料目录也应对与项目书对应,加上项目管理资料、社会效益支持资料、财务等,项目的全貌很容易呈现,并且呼应了项目书,体现出社工的工作专业且规范。
其次是对应目录下子活动资料完整。有的项目平时工作做得不错,但是资料到了临近评估才开始准备,不是出现缺漏资料,就是资料存放混乱,应该有的没有,放了其它类别的资料,给评审留下不好的印象,答辩全在做解释工作,当然会得到不理想的评分。
另外,佐证资料尽量全面。在项目中怎么解决问题,怎么优化管理,看似日常的会议记录、自有设计的管理表格(比如统计受益人数和人次的表格)、活动的总结反思等等,反映了社工的工作轨迹。
不附在资料中,别人怎么知道项目遇过什么问题和困难,机构为此做了什么商议和决策来应对,也许没有这些会给人很大的错觉,这个项目价值并不大,即使没有社工也可能运作得很好……
在评估阶段一以贯之地展现项目的成绩,这样的“自夸”技巧还有两个:
三、好的项目汇报是当面“自夸”
报告和资料都准备好了,社工却在怎么做汇报时犯了难。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把报告转换成PPT。
提取报告核心内容。比如背景、做法、成效、社会效益等内容都可放在PPT中,但应每个部分简略得当,并将重点放在项目成效上,用小标题突出,论据则依据报告内容简短口述,不用长篇大论复制粘贴,像看报告似的看PPT实在太累,就把评估方没时间细看的报告变成简明扼要的PPT汇报,当面“自夸”吧。
善用图表、照片,用形象化代替文字化的内容。比如,通过照片中的情境展开成效的描述,故事性的表达更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也更吸引人。用饼状图反映占比,条形图或柱状图反映百分比,特别是呈现项目效果的对比变化,让“自夸”有图有真相,大大减轻了汇报人的论述压力,也减轻评估人员的视觉疲劳。
四、好的答辩让评审再听一次“自夸”
评估方在现场一边听PPT陈述,再对应项目资料查看了解细节,根据初步对项目的认识,评估方会现场提问,汇报人答辩。
答辩包含了“答”和“辩”。汇报人在压力环境下容易急着去回答问题或者面对质疑作出解释,有时并不容易改变评估人员对项目的印象,反而越说越乱。
回答固然重要,但这其实也是“辩”的过程,补充PPT里没有介绍到的内容,改变他人对项目的刻板印象,这是“自夸”的最后机会。
对方会提问,诸如:“每个月的工作看起来都一样,成效怎么体现?” 、“项目解决的问题跟需求调研不完全一致?”“活动的设计很简单,社工的工作体现在哪里呢?”……
作为没有参与项目的“外人”,或许评估人员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,答辩时多想想这不是刁难而是尽情展现项目工作。
“我们面对的服务群体需要我们开展日常工作,虽然看似每个月相同,但我们服务的是不同的受益人,在成效中也介绍了受益范围在不断扩大。”
“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也在监测效果,发现除了原有需求还有新的需求产生,而新的需求刚好可以与项目相结合,促进其中一个子目标的达成。”
“这些活动并非由我们自己一手设计完成,而是组织了受益群体,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,引导他们做活动设计,在我们的活动总结中附有他们参与讨论设计活动的原始资料,一开始比较混乱,但对比最后一次活动会发现规范了许多,因此参与度和能力都同时在提高。”
这些回答的潜台词是,我不赞同你的质疑,因为我们有工作规范和专业性,所以才会这样开展工作。
当然,“自夸”也有前提条件,一切从实际出发,有扎实的执行过程,才有“自夸”的基础,否则夸夸其谈却没有真材实料最后只会让项目不幸跨掉。
(来源:邂逅社工微信公众号)